①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成为可能? 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迦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阶段,“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辟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我国文明跟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似乎也有这样的阶段,不过,由于基督教文明进入我国方式的特别及其至今的强势,使得我们对基督教文明的态度、欣赏和敌拒混杂在一起,已经一百多年,仍未能进入融合的阶段。而最初抱着欣赏态度的国人,其人生命运之复杂也就不言而喻了。
②一百多年前,徐继畲因为做福建巡抚而有了了解西方的机会。他对西方的了解和欣赏是办洋务、跟洋人打交道时,不耻下问问出来的。他著书《瀛环志略》。后人称说,清朝以后国人的思想,较之明朝徐光启、李之藻的世界眼光后退多多,又退回到了《中国论》和《华夷图》时代。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没有走出天下观和《华夷图》的视野。只是到了徐继畲,才开始走向世界,从天下观走到了地缘政治,从朝贡国家体系走进了民族国家体系。
③徐继畲的书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所记叙,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每个欧洲国家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和陆海军规模都有具体数字介绍。徐继畲还介绍了英、美、法、俄、瑞士等国的选举制、议会制和立宪制,对于议会的组成、职权范围等,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④1811年,美国政府决定建造华盛顿纪念碑,向全世界广征纪念物。当美国政府向中国征集相关的纪念物时,由于我国的封闭和国中人士视野之狭窄,竟无相关可用之物,美国政府颇为失望。当时,丁韪良在与徐继畲的朋友张斯桂交往中,得知徐对华盛顿不仅非常了解,且发表过相关评论。于是,他购得上等石料制碑,并通过张斯桂得到原文,汉字碑乃成。1853年,此碑漂洋过海到达美国,赠予美国华盛顿纪念馆。碑文文字:“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⑤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我国。6月29日,他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克林顿提到了一个插曲。他说:“我从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上有一个小石碑,上面刻着赞颂美利坚的话语:美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口,而是由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克林顿还表示,这块汉字碑是“150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交往的见证”。
1.本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词组“这样的阶段”指的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用大篇幅介绍“文明间的交往”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末端末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克林顿在讲话中为何要强调“这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口,而是由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请分条叙述。
5.根据碑文,请分析“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的原因。请分条叙述。
6.请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好处。分条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