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胡先骕(1894—1968),号步曾,江西新建人,植物学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正大学校长。
⑵有人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里,看到一堆没有整理好的中西文书籍,随手一翻,都是胡先骕的藏书,只是满纸灰尘,破破烂烂,许多已被虫蛀。据说,另一部分藏书,早已被低价处理。
⑶这位今天已被许多人遗忘的教授,当年在学界的声望可是如雷贯耳。几段记录他的文字可作佐证。
⑷比如,在任中正大学校长时,他给学生讲课时狂话连篇:“我是国际国内都有名的科学家,我的名字早已在历史上注定了。诸生今天能够听到我的讲演,这是你们莫大的荣幸!”
⑸此时,留着新潮短发、一袭白色长衫的胡先骕,已经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及第一个生物研究所。理所当然,他被称为国内生物学界宗师级人物。
⑹然而,让众人始料不及的是,几十年后,在一份个人检讨里,他竟然这样总结道:“我有自高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我的各项成就使我有‘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感。我……看不见群众,一切唯我独尊,有浓厚的宗派主义。”
⑺这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2年召开的批判会上,他给自己扣的“帽子”。这时的胡先骕,名字被排除在“学部委员”之外,也就是说,连个院士都不是。评职称时,他的许多学生都评上一级研究员,而他却只是三级。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平日言语不慎,工作质量不高。”
⑻有人回忆,批判会前,胡先骕自己去倒了一杯开水,并“重重地放在桌子上”,无意中发泄出心中的愤懑。但在研究者胡宗刚看来,这一细节恰好证实这时候的他,已经“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⑼本来,胡先骕的高傲是出了名的。民国年间,一次他到庐山参加学术会,蒋介石获悉后,希望接见他,商议高等教育。他却以“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为借口,直接返回学校,蒋介石派人沿山寻找,也没找到。
⑽不仅高傲,他还率真得可爱。他去听本校文法学院院长讲课,居然当面斥责那位院长“不学无术”;而他的学生患疟疾身亡后,他竟在葬礼上放声恸哭。
⑾尽管留下了不少诸如此类的轶事,但让当时师生们更为敬佩的,是胡先骕独立的教育人格。担任校长期间,他从不允许国民党党团分子到大学内活动,也不允许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理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把学业搞好。面对教育官僚,他一向不留情面。有一次,学生与国民党所辖江西《民国日报》发生纠纷,砸了报馆,蒋介石下令要求严惩。他却只对学生记过了结。
⑿胡先骕并非不问政治,他也深得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赏识。但终其一生,他都以科学家的身份,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立场。国民党高官召集大学校长们训话,要求每位校长都要写自传,并要进行肄业考试。胡先骕觉得大受侮辱,表示自己已一把年纪,做不了“天子门生”,愣是予以拒绝。
⒀在研究者胡宗刚看来,胡先骕的这种独立性,既出于“对自由、科学、民主的理解和热爱”,也来自中国旧式学子文人独善其身的传统。
⒁即便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后,他这种独立姿态仍然保持了很久。据悉,当时参加学习的人大多主动自带笔记本做笔记,胡先骕却表示,自己的记性好得很,自大学毕业以来,就再也没有记过笔记。
⒂哪怕是他在一次次检讨中,用语越来越卑微,仍然给人“极不认真,避重就轻”的感觉。因为听众们注意到,当有人向他提出意见时,“胡先生频频摇头,态度高傲,毫无接受的诚意”。
⒃但终究,他还是碰了壁。虽然他从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却仍被冠以“鼓吹唯心主义思想”、“坚持反动遗传学”的罪名。他所撰写的著作也被禁止销售,学术文章更无处发表。
⒄人们逐渐淡忘了他。只有作为植物学家,他才会偶尔被研究者们提及。1983年,他一手创办的中国植物研究学会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回顾学会历史,竟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1.第⑵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述。
2.第⑻段中“这一细节恰好证实这时候的他,已经‘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从全文看,你认为传主“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吗?请从文中找出你的理由。
3.请总结胡先骕的性格特点,并指出哪些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