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秘诀——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书法,学了一段时间,感到每天苦练好辛苦,心想该有一条快捷方式才是。
有一天,他走进书房,看见父亲在书桌前挥笔,一张又一张的写,他趁换纸的空档,小小心心的问:「爸爸,大家都夸您的字写得好,请问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里想着:「刀子要快多磨砺,学问要深功夫长。」于是他放下纸笔,牵着儿子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缸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找到答案啦!」
聪明的王献之听了父亲这一番话,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快捷方式,只有勤字。
王羲之与鹅
王羲之很喜爱鹅,因为鹅的脖子细极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
王羲之明白学写书体,不能一味的仿效,必须吸取古人神韵,加以灵活变通,才能有自己的风貌。所以他往往在字体上,求得数种不同的写法。传说王羲之所写的「羲」字、「之」字、「当」字极多,但往往字字不同,这就是变化体势。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成就,有人认为:「与其说得力于他的书法,还不如说得力于他对书法改进的成就。」我们知道,由章草变创为今草,在王羲之以前,固然已经有庾翼、郗惜、王洽等人在下功夫,但把章草变得尽善尽美的,却不能不归功于王羲之。更由于唐宋的帝王多喜爱他的书法,风行草偃,使得王羲之的大名天下皆知。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书法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唐太宗以后,兰亭序已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兰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为古今之冠,更有不少人写文章专门讨论这帖。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如此受到重视的。
中国古来就有「修褉」的风俗。每逢春花三月,兰蕙送香的时候,古人就采取百花香草,洗澡洁身,祭神欢宴,以避灾祸。「修褉」原来在每年三月上巳(ㄙ)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从洁身祭神,洗除不祥的原意,又逐渐转变为玩赏景物,饮酒作诗,临流聚会的「野宴」大会。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看溪水把酒杯冲到那个人的面前,他就拿起杯来喝酒,喝完后要作诗一首。从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中,可推想当时热闹的情景了。
西晋末年,胡人刘耀、刘渊相继攻陷洛阳、长安,怀帝和愍帝被掳走了,晋朝王室迁到建康(今南京),王、谢等大族,纷纷渡江,于是浙东一带,人物会萃。话说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三十三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和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等父子辈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褉礼,各咏四、五言诗。雅集行将结束时,众人公推王羲之作一兰亭序雅集的序文。王羲之当时已有几分醉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面,顷刻写就,文章和字均为一时之冠,人们推为千古杰作。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字字「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王羲之酒醒后,连日再写几十本,总觉不如第一次写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里不轻易示人,并且嘱咐子孙,妥善保存,做为传家之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醋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一天,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去吃饭,他的妻子郗浚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碗醋蒜酱。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郗氏在书房前的长廊,看见王羲之手里拿着一个馍馍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又赶紧吐了出来,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看见夫人进入书房,才笑问:「这醋蒜味道不对啊!」夫人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相公!墨汁怎么可以当醋蒜呢?」
戒珠寺
「书圣」王羲之的文物目前陈列在浙江绍兴城内的「王羲之纪念室」内。这纪念室原是王羲之的故宅,老宅的「戒珠寺」是王羲之终生的内疚。
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增加书写的气势,他随身都佩带一颗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不时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站在池畔观赏白鹅戏水,忽然家僮通报:「出家和尚笔工到访。」王羲之随手放下明珠,与和尚讨论买笔、选笔的事。和尚走后,王羲之发现明珠不见了,到处找都寻不着,十分懊恼。第二天,那和尚派人送来上百枝的精选毛笔,王羲之却闭门不见。和尚感到不解,打听之下,才知道自己是偷明珠的嫌犯,顿感冤屈,茶饭不思,没多久,伤心过度而死。
同时,王羲之家中的一只大白鹅也病怏怏的不吃不喝,没几天也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的肚肠,竟发现了那颗明珠。原来那天大白鹅误把明珠当饲料吞进肚里了。王羲之非常难过,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题写横匾「戒珠寺」,悬挂门上,用来悼念和尚也告诫自己。
东床佳婿
东晋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大的家族,社会地位高,时人称他们为「王谢」。我们看羊土谔的诗:「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就可相像出来,王、谢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了。
正因为王谢是大家,当时的宰相郗鉴,就派他的学生作代表到王导家里去挑选女婿。王导把他的儿子、侄儿通通叫出来,在东厢房接待贵客。郗鉴的学生会见了王家的诸位少爷之后,就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只是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装模作样的循规蹈距;其中只有一位少爷,毫不在乎的在东床上,光着肚皮,在那儿吃东西。」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就决定把女儿嫁他。现在我们流传的「东床坦腹」、「东床快婿」的成语,就是指这个故事。
王羲之与躲婆石
王羲之辞掉会稽内史,在蕺山住下。有一天,王羲之带一个仆人,提着酒菜,背着文具箱,到郊外游山玩水的时候,在山坡下的大路旁边,见到一位卖芭蕉扇的老太婆,在那儿哀哀的啼哭。王羲之就走上前,问他怎么回事?老太婆说:「天冷了,芭蕉扇卖不出去,几个本钱都花在芭蕉扇上面了,想要改行做别的生意,又没有本钱,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王羲之听了,就叫仆人打开文具箱,拿出笔墨,在老太婆的百十把芭蕉扇上龙飞凤舞的写上几个大字。老太婆一看,他那干净漂亮的芭蕉扇,被王羲之写得一塌糊涂,恐怕卖不出钱来,就哭着要王羲之赔他新扇子。王羲之碰到这个昏头昏脑的老太婆,一点也不生气,就安慰她说:「老婆婆,你不必着急,更不要生气,我问你,你这芭蕉扇是卖几个钱一把?」老太婆说:「三个钱一把。」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那很好,你现在就卖三百钱一把。你赶快拿着扇子到城里去,对人说:『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写的』,准会有人肯花钱买的。」
那老太婆不肯相信,还缠着王羲之不放。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看到老太婆拉着王羲之争吵,就都围绕来看热闹。有些认得王羲之的人,一看这是王羲之亲笔题的扇子,就马上掏出三百钱来,跟老太婆买扇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抢着跟老太婆买扇子。转眼间,这百十把芭蕉扇都卖光了,老太婆一下子就得到四十多吊钱,乐得他嘴都合不拢来。
老太婆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就常常拿着百十把扇子在路边等着求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看,这不是办法,每次外出见到老太婆,就躲到石头背后藏起来。到兰亭的路上,现在还有一块「躲婆石」,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躲老太婆的地方
虎父无犬子
王献之十五岁的时候,书法就练得别有意趣,常常得到父亲王羲之和长辈的称赞。被夸多了,不禁自大起来,以为自己的功力已深,可到处替人题诗写字,因此就不再下工夫临池练帖了。
有一天,他父亲王羲之奉诏去京城,临行前藉酒助兴,一时书兴勃发,提起笔来在墙壁上题了一首「戒骄诗」给王献之。此时心高气傲的王献之,面对墙壁的戒子书并不服气,他就照着墙上的字每天临摹几十遍。在父亲回来前,他偷偷的把墙上的字刮去,在原来的地方模仿父亲的字迹重新写过,左看右看,自认为无人能分辨真假。
几天后,王羲之回到家里,看到墙上的「戒子书」不禁纳闷,细细的看了好久,竟搔搔头叹口气说:「那晚莫不是老酒喝多了,竟写出这么拙劣的字,唉!」当时王献之也在旁边,顿时脸红心跳,十分不安。从这以后,他才明白,功夫不下是成不了气候的。
王献之妙笔成蚁
王献之字写得好,画也不错。有一次,大司马桓温拿了一把上好的檀香绢扇,请他在扇面上做画。王献之酒后起了画兴,当下画了一头马驳牸牛,在落笔题款时,或许喝多了酒,手有些不稳,笔端落下一小滴墨点溅在牛蹄旁边,王献之吓的酒也醒了,他知道桓温脾气坏,弄脏了扇面是不得了的。王献之苦苦思索,没有多久,嘴角露出了笑意,然后拿起工笔小楷将小墨滴画成了一只小蚂蚁,又在画扇的另一面写了一篇「驳牛赋」。
桓温收到扇子,以为牛蹄旁有一只小蚂蚁,就用手指弹了几下,不见动静,再仔细一看,才知道是画上去的,不禁哈哈大笑:「王献之字写的好,画也妙,一只小蚂蚁像真的一样。」智永与千字文
智永和尚传世的名作,是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手写的,但是内容杂乱而不成韵,到了梁武帝才命令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原文的一千个字,改编成有韵脚(押韵)的千字文,方便记诵。这一千个字和王右军所写的完全相同,只是文句改了;本来千字文的开头是「二仪日月,云露严霜……」经过周兴嗣的改写,也就是目前大家习诵的,已改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然这一件改编的工作是十分吃力的,所以听说他累得一夜之间须鬓全白呢!
智永和尚专心研究王氏家传的书法,一心想把祖先传流的典范,加以发扬光大,于是勤临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江淮各个庙寺,因为他曾将千字文以真体、草体两种书体并列来写,于是开了后世以不同的书体来写千字文的先例,到后来还有「篆、隶、真、草」四体千字文行世。
智永虽然写过无数的「千字文」,但目前流传于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仅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及现存日本的真迹本千字文。前两种临本笔划各有特色,但是比起真迹自然要逊色多了!如果要研究,当然以真迹最好了。
智永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到了他才画一了草书的写法,创下了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的规范。所以从智永以后,草书才能脱离了纷纭局面而归于一致,奠定了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来草书的笔法,这一点是智永不朽的贡献。
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是南北朝时代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永禅师,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大约生在梁武帝年间,死于隋炀帝即位初年。他身历梁、陈、隋三个朝代,活了将近一百岁的高龄。
智永的书法,以羲之、献之父子为宗师,笔力纵横,能综合各种书体的特色,尤其擅长草书。他建了一栋楼房,每天专心在楼上习字,他写字很勤,曾立誓:「学不成,决不下楼。」后来果然苦学有成,成了著名的大书法家。当时远近人士,慕名求书的很多,每天络绎不绝地从大门进进出出,连门坎儿都给踏穿了。于是智永在门坎上包了层铁片,这就是当时人人知晓的「铁门限」。
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前后卅多年,日积月累的,居然装满了五大篓秃笔,后来他还特别把这些破笔埋起来,取名:「退笔冢」,并且写文章记叙这个因缘,由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想象他学习书法的毅力和专心。
一个砚台二样情
笔、墨、纸、砚我们称它「文房四宝」,自古以来书法家都很珍爱自己的书写器具,以下就是宋朝米芾「惜砚」的故事。
宋徽宗十分器重米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徽宗在宫廷内院摆上一张长长的桌子、桌上铺有长二丈的绢帛,旁边放着玛瑙砚、李廷墨、牙管笔、金砚匣和玉镇纸、水滴等御用的书写工具,然后派人把米芾请来,叫他当场挥笔,徽宗自己藏在帘后静静的观赏,米芾不急不忙的提起笔来,笔走龙蛇挥洒自如,徽宗看了非常喜欢,连声赞叹!米芾写完后,轻声向帘后徽宗请求「陛下,这砚台已被臣濡染,陛下不宜再用,就赏赐给臣吧!」徽宗爱才惜才,立即就点头允许!
米芾得到赏赐,就向忘年之交曾祖展示:「我得到一方稀世之砚」,曾祖说:「如今膺品充斥,你的宝砚是否让我鉴赏一番?」米芾连忙起身取砚,曾祖知道米芾有洁癖,他把手清洗干净,才小小心心的把宝砚拿在手中,左看右看,赞赏不已说:「这砚台看外形,确实是上品,但不知发墨情形如何?」米芾忙叫家僮取水,心急的曾祖等不及水到,就吐了一口口水在砚台上开始磨墨,米芾愣住了,而且很不高兴说:「这砚台已被污损,失去了它的珍贵。」说完就把这砚台给了曾祖,无论曾祖如何道歉,米芾就是不肯要这砚台了。
五不写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情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写」。
1.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2.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曾经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知道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3.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4.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非常生气,他认为这种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么能再助长呢?
5.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内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狂僧怀素
欧阳询写「朝日新闻」报头
「朝日新闻」公元一八八八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欧阳询死于公元六四一年,二者之间相差一千两百年,欧阳询如何替「朝日新闻」写报头呢?
原来「朝日新闻」在东京创办时,有几位筹备委员是当时的书法家,他们尊崇欧阳询的书法,因此找出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从中选出「朝」「日」「闻」三个字用双钩法描成「填本」,但帖中没有「新」字,他们就用「亲」和「析」字分别剔除「见」和「木」,合成「新」字,就这样四个饱满瘦劲的「朝日新闻」四个字成报头字就出现在全日本的眼前了。
萧翼智取兰亭序
三难太宗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逝,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辩才把它当做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三千六百件。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胡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达成任务。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诗酒忘年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慨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那里来的?」
「北方来的。」
「施主有此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文学艺术的修养一定很高。」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得「招」字,诗曰:
「解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巧取兰亭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十多天,萧翼跟八十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很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萧翼故意不肯认输,说老和尚不识货。老和尚笑了一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负了!我比你痴长几岁,见的世面远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东西来说,可比你这几件强多了。」萧翼追问老和尚,收藏的是甚么帖?老和尚回答:「兰亭序。」萧翼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和尚骗人,兰亭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绝不是真迹!」
这一激将,终于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风,就对萧翼说:「这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传给一代,绝不会有半点参差。我的师父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的后代子孙;他在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的传付给我,怎么会有假?你不信,明天来,我拿给你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老和尚为了赌气,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当然没有话说了,就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二流货,放在老和尚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老和尚对萧翼也很放心了,让他自由来往;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有一天,萧翼得知老和尚到严迁家吃斋,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们,看到萧翼是来惯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老实不客气的,把老和尚当作宝贝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包,大大方方的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奔向永安驿站,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抓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当时辩才还在严迁家,谈笑自如。听了圣旨,得知这位御史就是萧翼,兰亭序已被偷走,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1,篆书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古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2,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3,楷书
「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鉅。
4,行书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钟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5,草书
「草书」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於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
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
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
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
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
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
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
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
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
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
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
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
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
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
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
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
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
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
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
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
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
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
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
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
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
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
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
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
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
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
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这只白鹅做伴。她虽然家里很穷,这只鹅却怎么也舍不得。王羲之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完全体谅老人的心情,表示不买这只宝贵的鹅了。为了进一观察,他决定登门拜访。
再说这位老妇人,当她听说是书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来参观时,高兴极了,可是拿什么来招待贵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响起了“哦——啊——”的叫声。噢,有了,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不一会儿,王羲之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这简陋的茅屋。当他了解到热情慷慨的主人把仅有的一只心爱之物拿来待客时,眼睛湿润了:他为这只鹅的死感到可惜,更为主人的盛情所感动……于是,他要人找来墨笔,在随手带来的六角竹扇上挥毫写字,递与老妇人,嘱咐说:“老人家,我没什么感谢您的,请把这个扇子拿到市上,卖上一百钱,用来贴补生计吧。”老人推辞不要,羲之深情地说: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点心意啊!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
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
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
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
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
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
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
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
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
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
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
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
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尤克勤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
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
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
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
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
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
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
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
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
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
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
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
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
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
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
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
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
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