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称为辩才无碍的人。
古希腊就有个著名的诡辩派。诡辩派专门教人打官司。有个师傅带了个弟子,因为师傅很有把握教好学生,就定了合同,学费先付一半,剩下那半由学生毕业后第一年打的第一场官司的结果来决定是否支付:如果官司赢了,证明教学成功,学生就该把钱交清;如果输了,证明师傅教得不怎样,学生就可以不必付钱了。
没想到一个学生毕业后想赖掉这笔钱,迟迟不去接官司,心想拖足一年,这笔钱就省下了。老师看透了这个诡计,就上衙门去告学生,他对学生说: “如果我赢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决,你该付我钱;如果我输了,那么按咱们的合同,你该付我钱。所以不管官司是嬴是输,你都该付我钱。”
显然,这位师傅的如意算盘打得实在不错。依他说的看,他的官司似乎是赢定了。但人都是带偏见的,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看看他的这个青出于蓝的学生怎么说。
“不,”学生不慌不忙地答道,“您错了。如果我赢了官司,那么按法庭裁决,我不用付您钱;如果我输了,那么按咱们的合同,我也不用付您钱。所以不管官司是嬴是输,我都不用付您钱。”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这个世界却存在无数的角度,就像一只蒲公英,每个人的视角就像蒲公英的一丝纤毫,用一丝纤毫的目光观察世界,必然带有极大的偏见,这样的人一旦遇到能够像蒲公英那些多向度观察的人,他就必然显得微不足道了。
1.“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辩才无碍的境界有时候很难遇到,但我们可以从武侠小说中对武功的描述来得些启示。
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一书中第十章《传剑》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用武术中的“无招胜有招”说明了将对方击败的基本原理.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斗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的打倒。真正上乘的剑术,则是能制人而决不能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随手以一端对着令狐冲,道:“你如何破我这一招?”
令狐冲不知他这一下是甚么招式,一怔之下,便道:“这不是招式,因此破解不得。”
风清扬微微一笑,道:“这就是了。学武之人使兵刃,动拳脚,总是有招式的,你只须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敌。”令狐冲道:“要是敌人也没招式呢?”风清扬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说不定是你高些,也说不定是他高些。”叹了口气,说道:“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只要能侥幸遇上一两位,那是你毕生的运气,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过三位。”……
可见,每个人的招式不论有多高明,只要有迹可循,就一定会被破掉!
当自己没有招式,又可以任意施为的时候,自己是没有什么破绽可以找的,而对方却一定会露出破绽,找出这些破绽,攻击这些破绽,他们就会不得不自救,一步后退,步步后退。直到最后以失败告终。
被别人打败的原因不在于别人的剑术是否高明,关键在于自己的招式太过死板,也就是说,自己存在必败的不能克服的因素。
在辩论中也是这样,每个人自己都存在很强的偏见,而且,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局限的,只要超出了这个人能够认识到的范围,这个人就一定是错的。这就是辩才无碍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战争中也在利用所谓的攻敌人之所必守的策略,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魏将庞涓带五百战车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难以抵挡魏国大军,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他分析道,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如果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被伏击,魏部卒由于长途疲惫,无力对抗,最后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可见,每个人、每只军队都有他们自身固有的弱点,只需找出弱点,攻击这个弱点,对方就必然会回防,急于回防的时候,就必然会露出更多的破绽,抓住这样的破绽就可以打败对手。
2.辩才无碍不是口才是智慧
世界上到底存在不存在辩才无碍的人呢?是不是有人真的能够辩论胜过所有的人?
当然我们所说的辩论绝对不是什么诡辩,这里所说的辩论的意思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破邪显正。
显然,世界上确实存在可以称得上是辩才无碍的人。他们的辩论能力非常强,一般人跟他们辩论总是失败。
辩论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非常好玩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辩题选好了以后,你可以先选择正方或反方来辩论,比如你选择了正方,经过辩论你失败了,这种失败不是对方说你失败,而是你的确会感到理屈词穷了,自愿表示自己失败了。失败后,你可以选择反方,可以尽情地利用刚才自己失败的教训和对方攻击自己的利器来攻击对方,但很快你又发现你还是失败了,这次的失败依然是你觉得自己理屈词穷了,自愿认输。然后,你可以再次选择站在一方,经过辩论你还是自认失败;没关系,你可以继续选择,继续辩论,直到你发现:不论你站在哪一方,你总是错的,你会发现:原来不是问题是错的,而是你是错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范围,这个能力范围是由他的知识、经验系统和他认识分析问题的方式组成的。在他所能理解的能力范围内,他会很容易应对一切问题,但是一旦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就应对不了了,他就会觉得所有的问题感到捉襟见肘。
奥修传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关于辩论的故事:
我(奥修)又问了他几个问题,我说:“你说过不要相信任何东西,除非你自己亲身体验过,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关于……。
耆那教徒相信有七层地狱,上面六层你都有可能出来但第七层地狱一旦你进去,你就会永远待在那儿。也许第七层是基督教地狱,因为他们也是说一旦你进了地狱将永世不得翻身。
我继续问他:“你提到过七层地狱,那么问题就出来了,难道你曾经去过第七层地狱?如果你去过,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儿,如果你没去过,那么你有什么资格说第七层地狱是存在的?或者如果你坚持第七层的存在,那么请证明给我至少有一个人曾经从第七层地狱回来过” 。
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一个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没受过教育,绝对没有被灌输过任何知识,知识会使你变得狡诈,但我一点都不狡诈,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污染的孩子都能够提出来的。教育是人类对可怜的孩子们犯的最大的罪行,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解放将是对孩子们的解放。
我是纯洁的,绝对的无知,我不能读或者写,甚至数目如果超出了我的手指头,我就不会算术了,甚至在今天,如果我开始数什么东西,我就开始用我的指头,如果有一天,我少了一根手指头的话,那将是一个混乱。
他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的外婆站了起来,说:“你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我也同样问这些问题,今天我是你的供养者。
现在我要再次说明一下耆那教的习俗。当一个耆那教僧侣,来到一个家庭并接受他们膳食的供养后,作为一种回报,他会开始布道,布道就是对供养者的演说,我的外婆说:“今天我是你的供养者,我也同样问你这些问题,你是否曾去过第七层地狱?如果没有,请诚实的说出来,但你以后就不能再说有第七层地狱 ” 。
那个和尚很变的很窘,慌乱起来,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美丽的夫人,他起身想走,我的那尼喊到:“停下,不要离开,谁来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他还有些问题没问完,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在一个孩子的问题面前逃跑。”
那个人停下来,我对他说:“暂时先不管第二个问题,因为他回答不了,他也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那么我再问第三个问题,也许你能够回答他。”
他紧盯着我,我说:“如果你想看着我,就请看着我的眼睛” 。他低下了视线。这时人们安静下来,然后我说:“我不想再问了,我的头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我不想再问第三个问题因为我不想让我家的客人蒙受羞辱。我结束我的提问。”然后我真的从人群中退了出来,这时我的外婆也跟着我走了出来,我感到非常高兴。
……
还有他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则小故事:
当我进入高中时,我在班上是第一名。有个人是第三十名,他在哭泣。我走到他旁边说:“你不需要哭,如果你再哭我也会坐在你旁边开始哭。”
他说:“但为什么你要哭?你是第一名。”
我说:“这很荒唐。它只是你看事物角度的问题:这方面我是第一;另一方面你是第一,没人能赶得上你。我可以失败,但你不会。”
他开始笑了,从相反的顺序看他也是第一名;而事实上我是第三十名。
从我的观点来看,学校里不应该有考试,这样没有人是第一,没有人是第二,没有人及格也没有人不及格。
显然,当一个人觉得没有道理的时候,往往是他站在了没有道理的一个角度,只是他习惯于从那样的角度看问题,每次出现问题,他都是这么看,而且他只能这么看,这就是他的能力,他的局限。其实只是换个角度,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带有自己的偏见,而偏见就意味着局限,就意味着错误。那么,一个人在辩论的时候,只要不出现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传统中提倡的“单破不立”。
对方只要立出一个观点,就是从每一个角度来讲的,这个讲法一般是有局限的,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只要找出问题,问下去,对方自然不攻自破。这就像是“独孤九剑”所提倡的“只攻不守”,攻敌人之所必守,一直攻下去,一直到打败对手。
那么,对手的破绽在哪里呢?
一般对手的破绽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论往往带有偏见;
也就是说他的立论只是从某一个层次、或某一个角度来立论,或者立论是有前提的,但他却没有把前提说明,就直接当成正确的理论来坚持;
有一次,汤姆和他的太太在钓鱼,那个地方是管制区,只有持有执照的人能够在那里钓鱼,突然有一个警察出现,所以汤姆的太太说:“汤姆,你有执照,所以你跑开,同时,我会逃走。”所以汤姆就开始跑而警察在后面追,当然,汤姆把太太留在那里。汤姆跑了又跑,直到他觉得气喘如牛,在那个时候,警察抓到他,警察也是汗流夹背,警察说:“你的执照在哪里。”汤姆把执照拿出来,警察看了一下,没有问题,所以问他:“你为什么要跑,汤姆?”
汤姆说:“我去看医生,他说每次饭后要跑半英里。”警察说:“好,但是你看到我在你后面跑,追赶你,大声喊,你为什么不停下来?”那斯鲁丁说:“我以为或许你也要去找同一个医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对于警察来说,一个人在他面前逃跑,就意味着这个人做贼心虚。
但带着这种偏见,就会被人利用。
二是用词往往不够精当;
很多词语都只了解模模糊糊的意思,或者在某种场合用的特定意思并没有准确使用,这样的词语往往会表达不准确,如果有人从此提问就会出现问题;
三是人前往往爱好面子;
每个人都爱面子,爱面子的表现是当错的时候不愿意承认,当有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自己首先想到的是维护面子,而不是正视问题。正视问题的态度应该是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看到自己的不足;
四是认识往往带有局限;
人们的认识往往基于自己的知识,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识在无限的实践中应用,总会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往往基于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好的,自己厌恶什么,什么就是差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
只要顺着上面提供的四个方面攻击对手,对手如果不是那种能够舍生忘死的高手,就一般会跟着我们的提问走,而只要他跟着我们的提问走了,他就一定会失败。
同时,我们要避免这些问题在自己身上出现,一旦自己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也完全有可能被打败。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尽量做到消除个人的偏见,做到无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