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及行为等都是在意识支配下实现的。当知觉由于某种原因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或由于对感觉做出错误的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对知觉的准确性及范围产生影响,使知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就必须对原先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认知观念加以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转变认知,随着认知曲解得到矫正,情绪和行为障碍也消除。但是认知疗法不是心理医生对病人简单的劝告与说服,它是一种双方协同检验的过程,即医生与患者要密切合作,共同来检查、分析、评估患者的认知,并讨论、设计、检验患者的认知和真实性。医生在治疗时要提供治疗原则和认知曲解类型说明,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生理状况以及环境背景。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坦诚诉说心理问题,与医生一起讨论治疗目标,积极参与治疗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医生布置的心理训练作业。
    认知疗法适用于抑郁、焦虑、强迫、厌食、性心理障碍、疑病症、恐惧、妄想人格障碍等心理病症。
    * 认知疗法实例:
    患者,陈某,女性,公务员,因患疑病症前来就诊。
    两年来,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心前区陷痛,坚持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病情持续约两年,先后去各大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后到心理门诊求治。
    医生:“这么多化验和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而你又觉得自己病入膏肓,你怎么解释这一现象。”
    患者:“我不知道,但我确实感到身体不舒服,我想可能是我的确有病,只是还没有检查出来。”
   “如果我告诉你,你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检查出病来,你会怎么想?”
   “也许科学还没发展到那一步。”
   “对于这现象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自己确实有病,而医生没有看出来;二是你自己没有躯体方面的问题,仅是怀疑有病。”
   “但我的确感到不适,很难受,难道我在骗你不成?”
   “问题就在这里。你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了,但感觉到的东西不等于现实(向患者解释感觉的局限性,认知的局限性)。你过去习惯于将感觉与现实等同起来,现在我希望你能换一种思维方式。”
   (患者沉默了)
   “你还应该看到,你虽然病了两年,认为得了不治之症,但除了你的主观不适外,并无客观的表现,如消瘦、卧床不起,而且各种感觉不适都没有被检查所证实,所以,你应该接受现实,而不只接受感觉。”
    接着医生向患者讲解疑病症的表现,内感不适的临闲特点和今后注意事项。患者第二次来就诊时称自己比过去放心多了,内感不适也有好转,还主动列举一些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躯体问题的证据(如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娱乐活动时,内感不适就消失了,自己无所事事时,内感不适又出现了)。经过五次治疗,患者完全消除了顾虑,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
    认知疗法虽然是常用的而且具有独特疗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切不可误认为它能包治百病或患者没有复发机会。如果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疾病,或不积极参与和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切都是徒劳的。
www.21-our.com
您的浏览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