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添顺

宁义南

刘冰

王金战

马少山

张乐群

刘克仲

周陶钧

陈家相

陈永珍

马玉

张新宇

朱代三

刘传玲

陈斌

杜秀芳

王永攀

赵文汉

廉月富

尚印

王献振

COCO

朱从生

徐贺仁

小平

范刚

王虎

蔡晨瑞

郭筑娟

周莉

马东华

张飞亮

朱华昌

段峰

王国峰

余海波

王俊芳

网上家长学校

杨梅笑

张永兴

李兴福

邓展

隆咏真

陈承毅

陈希红

刘秋明

顾骁

戴平木
相关问题搜索:
给专家留言
为了及时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家长所请教的专家不在线时,留言由值班专家回复。
0843 家长 咨询:我儿子今年已经10岁了,自控能力很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面对孩子这种“拖拉”的坏习惯,我该怎么办呢?
林格:
时间对孩子来说“懵懂不明”,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什么时间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只如同大多数习惯一样,时间观念的养成与小朋友的发展密不可分,家长应善用孩子所能理解的事物,将时间观念带进生活中。具体措施:一,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做事顺序。爸爸妈妈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做作业;第二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如阅读课外书,吃饭等;第三类是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不做,如逛街,玩耍等。;二,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完成任务的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完成任务的效率就低;三,给孩子一定的玩的时间。爸爸妈妈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爸爸妈妈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爸爸妈妈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回复时间:2011-09-08 11:02:19
1511 家长 咨询:马老师,您好!周末的时候听了您的讲座受益很深,谢谢!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能分享您关于孩子胆小话题,感到很遗憾……我女儿2岁5个月了,她在家里很活泼,爱唱、爱跳,可是一到外面她就很内向了,不愿意和陌生小朋友玩,陌生大人(或是不熟悉的)和她讲话她就表现得很害怕,这时候我通常是鼓励她大方的和对方交流,告诉她“大声的和别人打招呼才乖,他们也会表扬你的”。在这种情况下她会打招呼,有时甚至是带着哭腔打招呼,我不知道我这样要求她是不是很过分,不知道该怎么样来调整她的这种状态。请您在百忙中给予解惑,谢谢!
马宁:
感谢你的信任:)
一般来说,孩子在家比较放松、在外比较拘谨,有几个共性的可能原因:
1、 可能家长中的某一方、或者某几方对孩子存在过度保护。
2、 过于强调要求孩子满足外在人群的需要和认同,缺少对孩子自身心理的关注。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针对第一种情况,当孩子的感受和家中其它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和父亲或者其他家人发生冲突,母亲直接驳斥父亲和其他人,孩子在母亲处会获得安全感,但是对于母亲之外的其他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母亲在家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那么孩子在家中就还是比较自如的!但是一旦换个环境,到了母亲没有话语权的地方,因由母亲的紧张,孩子也会表现出紧张。这个时候,孩子对于自身和他人的相处方式是没有足够自信度的,她更多是依赖于母亲的权力调节。
有的时候,担当这个角色的可能是母亲,也有的时候可能是父亲,也有的时候可能是母亲和外婆两个人,又或者爷爷和奶奶......也就是说,可能是某一个人,也可能是几个人同时过度保护孩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中要注意的是,家人中占主导地位的这位引导者,必须在当孩子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进行双向调节,不仅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要引导孩子看到对方的好意或者需要,这样当孩子有能力和信心和更多人交往和具备安全感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自然地和人相处,这样,就算是离开了家,他也会对周边的人有更多的信心、对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有信心!
针对第二种情况,当父母刻意要求孩子满足外在的标准和需求,孩子的安全感也会降低。
在我的新书《戒掉爱中的伤害》第二章“缺乏心理认同感和被动做事、学习”的关联一节中,我谈到,如果孩子所有的表现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是自发性地去做,内在会非常孤独,并且充满了担心,随时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达不到别人的标准!因此进入这种场景就会自发性紧张。
同时,当孩子不愿意去和人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内在有某种担心,而如果这份担心没有被自己最信任的人---父母所看到,还被逼迫去做,就会更加增强孩子的焦虑感。因此表现为孩子虽然是听了妈妈的建议和人打招呼了,但是委屈、不满、恐惧、压制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在哭声中体现了出来!
在《戒掉爱中的伤害》第42页有一个关于孩子见人不打招呼的案例,可以参考我处理的方式。我们首先要来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理解她可以适度拒绝别人的邀请,并在孩子面对外在过大压力的情况下给与适度保护和允许,让她在内在拥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反而孩子的行为会发生变化。
请记得:父母是要来支持未成年人的孩子成长的,而不是要求他们来满足成人的!
而这恰恰又是父母自身的一个考验,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不取悦他人?
我们是在体谅他人、还是在取悦他人?如果我们自己分不清楚,那么引导孩子必然做不到!
所以,父母也需要觉察自身发生了什么,当有需要产生的时候,在成年人之间增强彼此的申请援助和相互协助,就可以减少在孩子身上的情绪转移!
这两本书中的技巧不仅仅适用于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同样适用于我们和其它家人之间的互动,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祝好:)
回复时间:2011-09-08 11:01:09
0721 家长 咨询:儿子今年初二了,自从进入初中,我就一直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孩子抱怨我不理解他、不爱他。我和他讲道理也讲不通,他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说多了他嫌我烦,但是,不主动找他谈,他从来不会主动和我谈他的生活。对于我和孩子的这种状况我束手无策,如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呢?
林格:
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他们比小时候更加愿意和同龄人沟通。有调查也显示:近六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信任,这些都严重影响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我们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讲出的话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比较空洞。比如,你要好好学习之类。这种语言表达对今天的孩子教育是无效的。这种话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大道理,没有任何可操作的意义,他们听都听烦了。积极的方式是从孩子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着手,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针对每一个具体而细小的问题提出可以操作的意见。 二、 学会设计启发式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家长的话孩子听了,就是沟通。家长由于成长年代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候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并不是那么丰富。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母亲一天就和她说6句话:早餐说“快点,快点,上学要迟到了”;第二句说“早餐要吃掉,要不上午听不好课”;第三句是“过马路当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好好学习”;第五句是“中午学校饭不太好吃,但你在长身体,要多吃点”;第六句是“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别出去玩”。这样日复一日的说,孩子当然感到厌烦。所以,家长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父母的提问应该也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回复时间:2011-09-08 10:55:27
1012 家长 咨询:孩子10个月,不知道该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太好了怕孩子从小惯养,稍差吧,又怕孩子落后,该怎样正确对待呢?谢谢!
马宁:
的确,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部分来看:
1、你为什么对这个问题非常困惑?
如果孩子没有照顾好,会发生什么?是不是周边的人会对你有不同的想法?还是在担心什么其他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你的问题无关,实际上,正是这个问题才可能导致一些更重的情绪,包裹在刚才的问题上,让你对这个问题产生更多的顾虑!
我常说,遇到问题和纠结不可怕,让我们害怕和纠结的是我们其实并不清楚面对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和纠结!
看清楚问题背后的问题,因此也要针对在这个问题中你担心的人或是事做一点尝试和努力!
2、如果要谈到关于孩子的“惯养”和“稍差”,在你的概念中,什么是“惯养”?什么是“稍差”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我们问“我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胖一点还是和瘦一点好呢?”那么在你的想法中,什么是胖的概念、什么是瘦的概念呢:)
在我的两本书中,我总结了孩子成长的一些共性需求,同时对于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一定还有一些个性需求,我很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不过,下次一定要清晰地告诉我具体的情况哦:)
3、我刚刚应邀为广州日报提供了一篇稿件,关于针对孩子的“慢养”概念,到底该如何客观地对待。其中我谈到了,所有的问题都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的方式同样会有不同结果的不良影响。现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孩子的教养包括教育和养育两个部分,前者针对技能成长,后者针对心性、人格。
二者必须结合培养,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健康的全人!
现阶段有一些朋友在谈“慢养”的概念,其实所谓的慢养,更多针对的是品行、性格、情商等的心性培养,在这些内在品质的培养上是需要时间的,“百年树人”,这是人一辈子修习的事情!
而技能成长和心性的“慢养”这两者必须兼顾。
在过往,由于很多父母认为技能的培养、头脑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外在技能,而忽略了孩子的心性培养。我接过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的一些中国留学生的个案,都是一些惊人相似的地方:
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大部分形象都非常漂亮、帅气,出国时成绩优异、出境考官都大加赞赏,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父母都是高知或者政府高管。
这些在周围人眼中看着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良好的孩子们,大都在高中或大学时被送出国深造,中间却因为各种原因,上不下去了,回国、休学,来调整学习之外匮乏的能力。
一个22岁的孩子,由于在国内成绩非常优异,去了国外,发现自己的语言关过不去,突然心理落差极大。一年后开始担心自己不能如期毕业,会让父母面子过不去,然后还要白白花费家里的钱,以至于两年后表现出严重抑郁的典型特征,并且出现幻觉、幻听。在国外坚持了一年的药物治疗,却还是不行,只好中途回国。
家长不仅仅要注意关注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要关注孩子未来有能力“赢在转折点上”。 人生是一场长跑,否则对于人生这场长跑,不应该仅仅拼命读书,赢了上半场,下半场就没有了持续力。
在抓孩子学习技能的同时,我们还应同时关注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成长需求。
同时说,所谓的快养和慢养,并不是绝对的!
任何的教育模式和文化体制都要参考每个国家的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这个国家本身的人文背景。
在中国目前的阶段来说,正是国家提倡科技兴国的时段,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典型的国情:先对快速发展的物质水平,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地少人多的情况下,注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充满了竞争,要求个体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特质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因此快也有快的必要。
因此在心性培养上要慢,但在技术速度的成长上要快!
所有我还看到有的父母走到另外一个对立面,只注重“慢养”,结果变成了“放养”,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竞争、害怕竞争,或者因不知如何竞争,反而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变得更加急躁!
所以,无论社会上接纳、惩罚、赏识、慢养等的育子概念,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本性,一旦做到绝对化,就只是一个被优化了的模块,桎酷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异于是一个痛苦的枷锁。
慢养,是允许孩子以他所能及的成长速度成长,但不代表没有速度的挑战!
这是整个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建立一些规则,在这个规则范围中,父母在给予孩子期望值的同时,必须要了解孩子自身的特质和边界,既适度考虑孩子承受能力,又有父母的经验分享和引导,帮助孩子在祖辈经验、文化的参考中,从小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能力了解自己每个当下事件的需要,不执着于快、也不执着于慢,张弛合宜,才是丰富的人生所需要的!
回复时间:2011-09-08 10:45:54
8422 家长 咨询:孩子每次语文作文写的内容都很灰色,没有积极的思想,看了很多的作文书但是没有改变,怎么办呢?
林格:
“我手写我心”,写作往往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孩子描述的世界之所以是灰色的,因为他的心态出问题了,他在用一种灰色的、非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所以要扭转这样的情况,不是让孩子多读两本作文书就行的,而是要改变他的心态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原本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积极的心态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多的时候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有意无意之间的许多言行往往就是导致孩子消极的罪魁祸首。例如:怨天尤人的牢骚,对于社会负面现象的悲叹,对自己工作生活中失意哀叹;还有对于孩子的抱怨、指责,用别的孩子长处和自己孩子不足做的对比等等。这些行为都极易使孩子形成消极心态,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因,从而会直接造成学习成绩下滑;更关键是消极的心态会严重影响并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想要孩子有个积极的心态,我们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家长的生活态度首先要积极,这样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在目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时候,也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看到事情光明、积极的一面,这并不是讲让我们家长对于消极的事情违心地表态,而是要家长在阴暗中找到亮点,多给孩子进行辩证分析、引导。在家庭教育中,要给孩子爱,并且善于向孩子表达爱。尊重并信任孩子,允许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厌其烦的赞赏孩子,指责要适可而止。尤其是孩子犯错的时候,需要提醒他、纠正他,但是改正后仍然要表扬他,使他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能抓住孩子犯错的小辫子不放。一直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好”“你是最棒的”,不管你的孩子是否最优秀的,只要他们能相信自己的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做事,就能激发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他们才能生活的更愉快,更乐观,他们眼中的世界才是光明的,多彩的!
回复时间:2011-09-08 10:45:03
0821 家长 咨询:<害怕考试>小孩刚读初一,之前的考数学和物理不是很理想,现在马上又要考试了,他很担心自己再次考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办?
林格:
首先,家长不应该对小孩的考试成绩有过分的期待和要求,不应在此给他施压。 其次,考试前焦虑,往往是因为小孩对自己的学习不够自信,那为什么不自信呢?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完全牢固,说白了,就是小孩对学习知识还掌握不够。所以,要消除考试前焦虑和紧张,根源在平时的学习。作为家长,不应该考前忙着和小孩一起着急该怎么办,平时对小孩不闻不问。 再者,家长在考试前,最爱说一句就是“把考试当平时作业”,其实,这句话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试问,谁能真的做到把考试的状态当平时的小作业呢?关键还是回归平时,我们还是能做到“平时作业当考试”的,所以,平时应该用这种方法训练,消除考试紧张感。 最后,家长现在能做的,也是就是鼓励孩子,肯定他平时的表现,以增强他的信心,而不是一味和他强调考试的结果。
回复时间:2011-09-08 10:39:16
0831 家长 咨询:我的女儿7岁半,读小学三年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而且,非常爱顶嘴,爱讲“不”、“不喜欢”、“不愿意”,有时还讲“我可以不上学吗?”
马宁:
相当一部分妈妈提问说,为什么孩子总是爱顶嘴、爱说“不”、“不喜欢”、“不愿意”,做事还总喜欢问“为什么”?
这的确是让父母们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从小走来一直都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之间和自己开始有距离了,并且似乎看着那么难以理解?
听了妈妈的提问,我来分两步和大家做分享。
在各种的人和人的关系中,往往我们需要一只眼睛看对方、一只眼睛看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同时来看看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和孩子分别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们来谈谈孩子们发生了什么:
很想对妈妈们说的是:恭喜你们,你们的女儿正在长大了!她需要在心理年龄上升级了!
和父母的相处关系状态,就是孩子将来各自人际关系的雏形。
一个连“为什么”都不了解、就会去做事的孩子,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反而是要非常担心的!因为如果她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任何一个人,很可能成为一个傀儡,表面的配合性很好,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能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人!
同时,父母们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孩子长大了,出了家门之后,也没有拒绝和保护自我的能力,一旦遇到威胁、恐吓、暴力事件的发生,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受到侵犯和伤害!
当孩子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她在尝试着学习了解别人的需要,然后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会自我判断和选择的人,独立能力会慢慢增强!
当孩子说“不”到时候,她在练习自己拒绝的能力、在练习保护自我尊严和权利疆界的能力。当这个部分的力量增强,她就更加敢于进入人群、大胆进行各种探索!
对于成熟的成年人而言,选择和放弃的能力是两大情商法宝,而了解他人和自我的疆界、清晰地用语言说出彼此的需求、然后经过自我的内在成人进行关系的平衡链接,是情商智慧的重点!
要允许孩子们这些语言的出现,允许孩子们存在和我们不同的思想、看法,而不简单贴上“顶嘴”、“叛逆”的标签,因为这说明孩子正在朝着独立人格的方向成长。
与此同时,当孩子们还在和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说明孩子们还是在努力地让我们了解他们,尽管方式不是很恰当,动机却是需要认同的!如果有一天孩子完全不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那我们要学习的会更多!
父母们要学习的是:
如何增强自我表述的能力、更加有力和清晰地引导孩子;
同时增强了解在孩子种种“不”的下面“需要”的是什么,然后进行顺势利诱就好啦!因此,当父母听到孩子们说“不”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制止,可以顺势提问说“那你需要什么?”,这便可以让父母获得更加了解孩子的机会,同时增强了孩子自我整理、认知和表达的能力。
在《戒掉爱中的伤害》一书的154页中,有关于如何和孩子对话关于“不想上学”的案例,可供参考。当然每个孩子的行为后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技巧去增进了解和疏导!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回头看看冲突关系中的另外一个主角:我们自己。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完全地听我们的话?是不是对方的观点一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就难以忍受?
我们到底是完全在为孩子考虑,还是其中也有一个自我的需要----需要别人对我们有所认同和肯定?
我们如何看待自我内在这个需要被认同和肯定的部分?
内在需要认同和肯定的部分,哪些是可以呈现出来,通过关系来给与我们协助;哪些部分是需要我们自己来面对和处理?
那些可以在关心中进行的部分,哪些是孩子可以分担,哪些是夫妻等其它关系投射给孩子的?
当我们分清这个部分,再用合适的方式表述给关系,会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看清所有的这些,也许我们对于孩子,更加需要的不是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话语去做,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看到我们为他们的一片好意;如果在表现这些好意的时候,使用了错误的行为,也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们的无心;同时我们可以接受孩子们用他们无限的智慧去创意地生活,同时只是希望他们尊重和参考我们的经验之后,再慎重经过思考和区别后做出决定!
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经验就有了价值和意义,而孩子可以在我们的经验之上,拥有比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怕是所有父母真正所希望的吧……
回复时间:2011-09-08 10:38:21
0842 家长 咨询:儿子在学校经常会“惹事”,脾气不好,学习也不好,常遭老师批评,非常恨老师,回家也不与我们多解释,也不听大人的话,不知这个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该如何教育与管理?(我儿子四年级的,据我了解:在前两天下课休息中,坐在前排的同学不知因何事情,把他的铅笔盒摔在了地上,他看到铅笔盒被摔坏了,拿起那位同学的铅笔盒就从窗户扔了出去,(教室在三楼),那位同学火了,便与他边吵边打了起来。班上另外一位女同学只看见他将同学的铅笔盒扔到了窗外,就告诉了老师,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后老师了解情况后也让那位同学将他的铅笔盒捡了起来。老师叫了我们来,让我们带孩子去做心理辅导。)
林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懂事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也希望被大人认可,同时逆反心理也很重。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他们谈话沟通时更多的是要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语气口吻,要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和他们平等的,是理解他们的,时能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如果能这样,孩子们就能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接受大人们的意见和适当的批评。如果你的儿子在学校里常常被老师批评,回到家又不能得到理解,家长也与老师一样接着批评教育他,孩子内心的感受、委屈似乎得不到倾诉与理解,内心会很愤怒,所以会“很恨”老师,学习没有动力,“惹事生非“,“发脾气”,等等家长与老师认为非常不好的行为表现。 建议:家长在接到学校老师的意见及告状时,应该比较冷静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批评、教训甚至说一些很伤孩子自尊的话语,还是要学会与孩子互尊、平等、讲究方式方法、十分耐心地进行沟通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孩子心智的培养,才能起到真正地帮助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有利于孩子心智的成长与成熟。
回复时间:2011-09-08 10:23:24
共522条 页次:56/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