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63 家长 咨询:既然说喜、怒、哀、惧等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每个人是有帮助的,可为什么古话总是说“情绪如洪水猛兽”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 马宁:其一,不恰当的表现方式,自然会让周围的人不认同。比如,孩子的同桌没有经过允许就把孩子的橡皮擦拿走了,孩子很愤怒,这种情绪本身没有错。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发泄他的情绪呢?这就是情绪管理了。是把同桌打一顿拿回橡皮擦,还是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拿回来?或是自己告诉同桌:“对不起,我要收回我的橡皮擦了!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了我的橡皮擦,我很生气!”
显然,第一种呈现情绪的方式不能让人接受,后两种方式则让人容易理解。
其二,有时情绪来得非常凶猛,让当事人的感受非常激烈,以致不能理智地控制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决堤”。在情绪决堤状况下的行为,往往让周围的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情绪决堤的真正原因,再做出适当的行为,情绪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了解自己的钥匙。
1.情绪决堤
许多人从小被教导不允许表达非喜悦类的负面情绪:当小女孩因失去心爱的小狗而哭泣的时候,周围的人出于关爱可能会说:“别哭了,再哭就不好看了,别人会不喜欢了!”当男孩为一次跑步比赛失败而痛哭时,周围的人出于鼓励可能会说:“别哭了,失败有什么好哭的?男子汉大丈夫,下次再来!”
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们形成一个错觉,那就是“我的哭泣是不好的!”“我的难过是不对的!”“我的不舒服是别人不接受的,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当这些孩子慢慢长大后,为了博得其他人的认同和喜爱,以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于是在很多方面长期压抑自己的多种感受,除了快乐的感觉愿意在行为线上方呈现让他人看到之外,其他各种非喜悦类的情绪产生时,经常不被允许在行为线上方出现,因为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有不快乐的时候。
由于这些情绪产生后却没有疏导,就开始在内心积压。一忍再忍,直到有一天忍不了,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即“情绪决堤”。
俗语说“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放下最后一根稻草的人总是很奇怪,这么轻的一根稻草放上来,这么大的骆驼怎么就支持不住了呢?因为他不知道这头骆驼之前已经背负了太多的稻草了,并且没有及时地卸载!于是,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别人说:“这么点的小事也会让你发这么大的脾气?”
我们如果没有把愤怒下面真实的影响、感受和需要表现出来,尽管对方出于关爱和好意,对我们的行为暂时妥协,但并不是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我们。如果我们长期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方会无法理解,继而不再接受我们的这种方式。
生活中常见一个情景:“当我难过的时候,你立刻走开了,我感觉非常生气,并且不想再理你!”“当我难过的时候,你立刻走开了,这让我感觉很孤单,并且有些挫败。我真的很需要在这个时候得到你的陪伴和理解,哪怕你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握着我的手就好!”
这两句话中,前者就是冰山上的“情绪决堤”表述,后者是冰山下当时真实情绪的表达,两者影响力的大小,一看便知高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情绪冰山之下、表象愤怒之下、封存的真实感受,才能让他人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当下的状态和需要。同时,才能够知道自我如何在事件和关系中做出抉择。
2.了解冰山下的原生情绪
情绪冰山上表露出来的愤怒,称之为派生情绪。事实上,派生情绪并不是仅仅来自当下的某个事件,更多来自长时间大量事件的不断积累。在派生情绪产生之前,由于具体问题(他人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情绪,称之为原生情绪。
比如,一个孩子的苹果被别人抢走了,他会很愤怒地想要拿回来,如果这个苹果重新得到了,并且得到了对方的道歉,那么这种愤怒很快就消失了,他还是能和对方做好朋友。这就是原生情绪的例子。
如果当时的愤怒没有妥善处理,就会积压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即便苹果还了回来、对方也道歉了,仍然很难把针对对方的情绪消散掉,因为成年人的情绪中隐藏了太多的派生情绪,派生情绪是积累的各种感觉,它不仅来自于当下的事件,还受以往个人经历的影响,每个人对同样的事件的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派生情绪的表露,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
3.探到冰山下的原生情绪,和孩子引起共鸣
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愤怒是不是一定是因孩子的这个行为而来的呢?还是从其他地方转移来的呢!尝试从这些派生情绪来了解背后最初的原生情绪。只要父母可以公平地对待孩子,孩子也没必要故意让父母生气,反而会更体谅父母的处境!
很多时候,派生感受来得非常地快,以致父母第一感觉都是派生感觉,原生感受则最容易忽略。所以,这也需要我们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和做出行为之间有所滞后,以便于觉察。这就是延迟满足的意义。
回复时间:2011-09-08 16:17:17
- 3054 家长 咨询:孩子做错了,怎么的批评方式恰当,怎么做好
- 马宁:不恰当的批评方式
父母说出来的任何话,不管是否有意,都是一种慢性催眠,让孩子朝着父母表述的情况发展。孩子某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养成习惯的话,偶尔发生几次不是大问题。父母过于紧张地贴上道德的标签,反而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当听到孩子说粗口,父母们往往很紧张,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会立刻停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会无意识地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立刻关注到我!”于是父母的教导反而成为一种刺激,让孩子更加记住用说粗口来吸引注意的方式!
在学习怎么做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我总结了一些父母在应对孩子问题行为时的几种典型的不恰当模式:
1.夸大式指责
“你总是这样!”孩子反应:我总是怎么样了?我也不是次次这样!
“你总是这样”夸大了问题的频率,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与父母客观讨论事件,从而不愿意承担结果。同时,双方可能把争论的重心转移到事件的轻重程度上,反而失去了共同面对事件本身并且解决它的机会。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因为这样的“干扰”,不知不觉忘掉或者转移了自己的沟通目标。避免夸大指责的方法是就事论事,不做数字游戏,不以当下的事件纠缠出以往的其他事件。如果对以往事件有所不满,则需要逐件事情一一解决。
2.贴标签、下定义
“你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谅父母!”
孩子反应:我不是不关心父母的人!到底我哪里做错了,你给我扣这样的帽子?
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贴标签”。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被贴上“坏蛋”、“笨蛋”等不良标签,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自贬和罪恶感!这种用贴标签、制造孩子羞辱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改变行为的做法弊大于利。
孩子并不一定知道父母为什么说他“没有关心和体谅人”。是没有给父母倒水喝?是没有听见父母说话?还是自己忙于折纸玩?他并不确定父母到底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好!所以,父母真正的问题和需要,并没有清楚让孩子知道。避免下定义的方法:讲求客观,用行为和事实说话,这样更加有说服力。
3.有话反说
“吃了饭也不知道收拾桌子!”
孩子反应:嘴巴不耐烦地说着“知道了”,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类似的话还有,当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说:“那你以后就不要吃算了!”看电视的时候希望孩子坐远点,反而说:“再往前点、再往前点!”“再往前点你试试!”或者,如果孩子太晚回来,反而说:“你干脆不要回来了!住在外面算了!”这样反着说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比“夸大式指责”还要严重。
父母说反话,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进行沟通,于是安全感下降;同时,听多了反话的孩子容易感觉烦躁,长大以后,做事情和做选择的时候会觉得很艰难,在一些关键点上,不能主动地抓住机会!因为他的内在总是有两个声音在说话!所以,沟通要尽量直接表达,避免有话反说。
以上对过往父母和孩子沟通方式的分析,并不代表原有的方式都不对,只是需要在经过局部的调整后,会变得更加有效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唯一的生存资源就是父母,出于本能,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各种形式的爱和伤害。父母学习,并不是否认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方法组合得更好,家庭生活、各种关系、孩子的成长都更加让我们充满希望!
回复时间:2011-09-08 16:04:16
- 何琴 家长 咨询:初二男孩,至今离家出走4次。第一次是春节期间,少则一天、两天,最近一次七天。主要是因为与他爸公不知道该怎样沟通,嫌我唠叨,感觉烦。第一次出走时留下了纸条,告诉我们要清静一下。他爸打电话、发信息劝回家。最近一次本他一个同学来玩,我就怕他们出走,把他们锁在家里。结果他与同学商量好借机会就跑了。其实都没有跑远,住在离家不远的宾馆里,不让我们找到。孩子与小姑很亲,后来找到了,也是小姑劝回家的。
- 马宁: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想要独立面对社会,自己处理、解决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情况。家长要认识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合适的空间,并且需要父母逐步放大这个空间。而父母往往因为孩子开始有自我作决定的愿望,怕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不放心。于是就容易产生不一致或矛盾,如果没有及时解决,矛盾就会逐步升级、激化,最终出现冲突。所有这一些都说沟通不畅引起缺乏相互理解造成相互的不信任引起的。 有调查也显示:近六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信任,这些都严重影响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母亲感到确实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沟通。怕孩子学坏,就孩子不停地说,孩子就会嫌烦。母亲也想与孩子沟通,但比较唠叨,效果不好。其实,只要孩子高兴,有时候也愿意主动说学校的事。 父亲认为子大了,本意是希望与孩子多沟通,但不知道如何沟通好,可能态度有一些粗暴。小姑能够把孩子劝回家,说明小姑的沟通方式比较好,可以借鉴。 因此建议家长改变对待孩子的沟通方式:用足够好的态度、足够好的耐心,对待孩子足够的尊重。同时,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应该有的空间。父母给予儿子更多的情感关怀,需要倾听、理解,让孩子主动表达。父母正确的爱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沟通,相互增强理解,达到相互的信任。
回复时间:2011-09-08 14:58:20
- 7832 家长 咨询:1、我家有二个宝宝。哥哥4周岁,弟弟2周岁,一起玩的时候,哥哥看到弟弟在玩什么就要过去抢,迁让弟弟在哥哥脑海中没有概念 2、因为隔代亲的缘故,爷爷奶奶特别宠爱,所以俩小孩对尊重老人没什么概念.
- 林格:由于孩子的年龄相差不是很大,所有,兄弟俩之间很少有谦让的行为,这也是比较正常的,毕竟他们也只是4岁和2岁的俩小孩子。我建议您可根据小年龄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采用正面教育,多选取一些生动的友爱、互助、谦让的故事教育孩子,或选取身边实例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尊敬爷爷奶奶,让孩子们渐渐感受亲人间、兄弟间浓浓的爱。关于尊敬老人,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尊敬老人,在孩子们面前多表现一些孩子能感受到的尊敬爷爷奶奶的行为,如,买了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在看电视,我们尽量不换频道,即使换也要得到他们的同意等。另外,多肯定孩子的表现。俩孩子之间因为有比较,就更容易肯定他们好的行为了。生活即教育,相信您关注到生活的细节,多为孩子做榜样,他们一定能成为懂事的好孩子的!
回复时间:2011-09-08 14:38:00
- 0431 家长 咨询:我是个单亲妈妈,13岁的儿子经常会受到同学欺负,每次只敢告诉我。有一次同学恶作剧,竟把垃圾桶的东西塞到他嘴里,他当时也没说什么。我该怎样引导孩子据理力争呢?
- 皇甫军伟:孩子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大多和家庭教育模式相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家长思考: 1、先天因素。父母为人处事的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当我们期待孩子遇事冷静、能恰当处理好身边的一些问题时,父母首先就要在这方面做孩子的榜样。 2、环境因素。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他们只有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才能发展出与人交流的能力,所以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互动交往,这将有助于孩子逐步完成社会化的发展。 3、教育不当。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甚至溺爱。没有人能给予孩子胜任的经验,每一个人都要靠自己才能得到。 引导策略一:对于孩子在班级里屡次碰到受人欺负的事情,妈妈可以耐心地和孩子分析一下: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希望怎么解决,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没有需要妈妈协助你的地方……所有这些的交流,都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她支持我去主动解决。而这次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会给孩子以后灵活而主动地面对挑战带来信心。 引导策略二:父母在培养孩子社会化技能时,需要多为他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青春期的男孩更需要从父亲身上来学习相关品质,比如如何“面对权威”、“承担社会责任”等。对于单亲家庭的妈妈来说,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与男性长辈或者同性朋辈的接触、交流和活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引导策略三: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妈妈要有意识地“划清与孩子的界限”,这既包括物理空间上的界限,还包括心理空间上的界限。当他还经常“每次只敢告诉妈妈”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看法的基础上鼓励他独立解决问题。不要以孩子在你面前还“一览无余”而感到满足。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锻炼,才会使他变得勇敢,变得坚强,逐渐成长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的人。
回复时间:2011-09-09 15:02:21
- liuzhenzhong 家长 咨询:儿子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回家的手都很脏,主要是玩铅笔,弄得手很黑,就是不愿意洗。每天带去4支铅笔,回来就剩1-2支了,问他就说给同学抢走了。有一次买了一支很贵的自动铅笔,一天就弄坏了。孩子很聪明,但自理能力很差。
- 马宁: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与从小缺少必要的基本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训练有关,要改变目前的状况,父母要逐步放手人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
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有关铅笔怎么制造的过程,了解铅的用途,了解铅的特性及可能对人体的毒性。人孩子自己提高对铅笔的全面认识,不仅可以改变玩铅笔弄脏手的问题,也可能对孩子爱惜铅笔,提高自己管理笔的能力有帮助,从而影响到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父母要用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自己成长,不要着急,多看到孩子做的好的方面,多鼓励。不打骂孩子,改变对孩子粗暴的教养方式。 最关键的还是父母的意识:要根据孩子逐步长大的情况,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应该自己做的事,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根本。
回复时间:2011-09-08 13:22:00
- 3029 家长 咨询:拜访 很欣赏你的理念
- 马宁:谢谢你的认同:)欢迎更多探讨!
回复时间:2011-09-08 13:21:52
- 自由鸟 家长 咨询:今天看了马宁老师的讲座,受益非浅!有重心灵的震撼!能够认识这样善良,聪明,亲切又充满爱心的老师真是莫大的荣幸。
一直在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在老师的讲座中得到了答案,我非常感激老师!听了老师的讲座也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误区和不对的地方,我会努力更改。我会一致关注老师的! - 马宁:感谢你的认同:)
回复时间:2011-09-08 12:16:48
共522条 页次:53/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