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44 家长 咨询:我儿子现在才幼儿园中班,但是老师都经常来电话说孩子上课时做小动作,我应该怎么纠正他这样啊?
- 林格: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一、中班幼儿特点:1、年龄大都在3周半至4周半,思维刚刚开始有认知结段,较小班比较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仍然较短15―20分钟左右。2、对外界开始有主动探索的愿望,基本上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开始对所学的东西有简单的思考过程了。3、有了学习的欲望,对老师讲的东西表现出兴趣,并似懂非懂地接受下来。4、中班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对将来孩子上小学学知识有很强烈的承前启后的基础作用。孩子们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基本上就是要从中班开始逐渐养成,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得好你的孩子今后的学习成绩就将逐步上升。做得不合适,一但引起孩子的厌恶情绪,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需要很多年时间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逐步纠正,才能把孩子的学习态度拉回正确的道路。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到现在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如自理能力:能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能独立进餐等;喜欢上幼儿园,乐意过集体生活。很多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在讲故事方面、在大胆表演方面、在数学方面、在绘画方面、在动作发展方面开始显现,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旺盛,在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兴趣日渐浓厚。有些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不爱动脑。在游戏中的冲突,争强玩具等。动手制作能力较差,不爱动手、懒得动手等,幼儿的常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他人讲话时安静的倾听等这些规则的意识幼儿还比较薄弱等,需要家长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常规意识尤其是安静倾听的习惯更有待于继续加强和培养。 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很难专心听讲。孩子坐不住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一般来说,孩子坐不住不是一种病态,是特定年龄所表现的一种特定的行为特征。如:坐椅子上不停的左右摇晃、跪在椅子上,或一会站一会坐,喜欢打扰别人;在教室里不会轻轻的走,到处跑。建议:1、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有意思的游戏:搭积木、橡皮泥、拼图画画、讲故事情节长的故事,让孩子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专心做事情,可锻炼孩子的持久力、意志力里。2、游戏'木头人’当说到“不许说不许动”时要求双方停止活动,可以锻炼自我控制能力。3、奖励与惩罚 如果用各种办法都不行时,尤其是孩子应该做自己的事情时(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家长一定要严厉得责令他立即安静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一贯很闹,突然能安静时哪怕是几分钟,也要鼓励。 有的规范要经常强化,可以体现在游戏中,孩子容易接受。一定要设限,并且温柔地坚持!
回复时间:2011-09-08 11:48:28
- 释然 家长 咨询:"也需要被帮助,找到更多的力量来接受自己、爱自己,相信自己已经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了,那些还没有做到的,可以留在后面的日子中慢慢来做,毕竟我们都是人、不是完美的神!"
这段话,我特别的喜欢!
我可能还没有找到更多的力量来接受自已和爱自已。
请问马老师,我如何能找到更多的力量呢? - :请等待专家回复。
- 1205 家长 咨询: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在行动上和我们是完全同频率的,那么心里的安全度就会降低
能详细解释下这句话吗? - 马宁: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需要的是周围的人能够在感受方面和我们同频率地理解自己,然而在行为处事方式方面可以相互有所弥补,因为我们的困难往往来自于自己过往的行为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当看到周围的人如果行动方式和我们不同,就可能有更多一种可以借鉴的解决方式或者思维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每个父母不可能在任何一个事情上都能在行为上帮助到孩子解决问题,然而如果过度接纳孩子,没有不同想法的引导,孩子就会感觉到彼此行动没有差异性,而缺乏从父母处得到可以借鉴的引导力量。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度和信任度都会降低。
同时,我指的这个“行为同频”,表面上看是目前很多父母在谈的“接纳”,而真实状况是,某个角度上更多反映出的是父母遇到问题时呈现出来的自我内在的无助感。
回复时间:2011-09-08 11:36:54
- 1862 家长 咨询:• 这段时间我一直倍受打击,因为女儿和我越来越疏远了,总是说“我不要妈妈”“你走!”这样的话,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外婆。
• 女儿现在3岁3个月,我在她1岁零4个半月的时候才回单位上班,但是女儿从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不要妈妈的迹象了,那个时候女儿白天是由我和外婆一起带,晚上则是由我带着睡的。我们单位那时是可以请4个半月的产假,另外还可请1年的息工假。
• 记得在女儿四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醒过来,突然闭着眼睛“哇哇”大哭,我抱起来哄了半天都不行,外婆从隔壁房间赶过来,抱着哄了几下就不哭了,从那时起,女儿睡觉基就不要我哄了,因为我哄她不睡,反而哭得厉害,但我还是坚持在外婆把她哄睡着后带她睡。
• 后来,女儿8、9个月大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外婆就不同意我这样做了,说,要么我自己哄自己带,要么她带着睡。我试了几次自己哄,可女儿不依,有一次哭了1个多小时,哭得死去活来,最后吐得满床都是,然后我妥协了,从那以后女儿晚上一直跟外婆睡。那时我安慰自己,等孩子大点,懂点事了,自然就会要妈妈了,可是不然,期间尝试过几次,仍是以失败而告终。
• 去年8月,女儿2岁3个月的时候,有个亲戚结婚,外婆要离开几天,我想正好是个和女儿亲近的好机会,外婆不在,女儿应该不会拒绝我了。第一天,女儿大哭着要我带她去找婆婆,最后终于妥协,折腾到很晚才睡;从第二天开始,女儿不闹了,但是晚上睡觉时自己扭朝一边睡,好像不想理我的样子,夜里醒来看见是我,也会自己转过身去睡。我心想,慢慢就会好的。可是,过了几天,外婆回来以后,女儿却更加变本加理的不要我了,我和她玩,她不要,甚至还伸手打我。
• 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受《倾听孩子》这本书的影响,她生气发脾气时我从来不责骂她的,尽可能温和地等她发泄完情绪后恢复平静。
• 后来和孩子他爸分析了她更加疏远我的原因,猜想她多半认为“外婆的离开是我造成的”,于是经由孩子她爸的多次调解,反复跟她说明外婆离开的原因后,女儿才与我“和好如初”。
• 我的工作,有的时候会比较轻松,有的时候很忙,一般的应酬我基本都不参加了,如果遇到特别忙的时候,我都尽可能的不加班,尽可能按时回家陪女儿玩。在教育方面,因为看了孙瑞雪和大李的书,我都是尽可能做到给女儿更多自主的空间,我觉得只要坚持,女儿会跟我亲的。
• 确实有那么一段时间,女儿跟我还是亲的,也很少说“不要妈妈”这样的话,偶尔说说,我也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回,外婆告诉我,女儿在外面玩时跳皮,有一个婆婆威胁她说“再跳皮就告妈妈”,没想到女儿却对那个婆婆说:“婆婆,我妈妈对我可好了。”我一向认为,小孩子跳皮倒蛋是正常的,只要不违返大原则,我一般不会指责她。所以,当听到外婆这么说时,我心里也暗自高兴了一会,觉得自己还是被女儿认可的。
• 再说下女儿和外婆的关系吧。外婆是女儿最喜欢的人,白天我们不在家时都是外婆带着她,而且前面也说了,女儿晚上也是外婆带着睡,所以,女儿喜欢外婆,和外婆亲,一点都不意外,我也能理解和接受。外婆也很疼女儿,但外婆的“疼”是很传统的那种,每天都在纠缠于“今天吃了什么”“少吃了什么”“和哪个小朋友发生争执了”等等。女儿听话乖时,外婆很高兴,可一旦不听话时(比如,让她不做什么她偏做),外婆则会非常“凶”。当外婆“凶”时,女儿就会来我这里寻求帮助,因为她知道,妈妈对她最好,不会骂她,更不会打她。
• 今年9月,女儿上幼儿园,为了她更好的入园,主要是为了让她入园的情绪能得到正常的宣泄(外婆是绝不能容忍小孩子大哭大闹的),我特地请了十多天的工休假在家陪女儿。第一周很好,对幼儿园没有太多不满,只是第一天回家时发了一通脾气,我静静地抱着她,抚摸她的背,很快她恢复了平静,接下来几天就没有再发泄过了。第一周周末,外婆有事回了趟老家,外婆回家期间是我带女儿睡的,女儿也没有太多的不满,哭了几声就过了。第二周有点不愿意去幼儿园,而且在第二周快结束时,女儿生病了。生病后的女儿更加粘外婆,而且做事有也点不可理瑜,常常为了一点点小事哭得死去活来的。昨晚,女儿拿着铅笔说要写“8”字,写着写着,铅笔有点突了,可女儿仍在很专注地写着,外婆和她爸就说要帮她削一下铅笔,我则说了一句“请不要打扰她”,没过一分钟,女儿就发起脾气来,把纸笔扔了一地,然后往地上一滑,躺在地上大哭大叫(从她上幼儿园后,一发脾气就想往地上躺,以前在家从不会的),她爸把她抱起来,我则过去想去安抚一下她,可是女儿却大叫着“我不要你!你走!你走!”边嚷着边抬起手上的铅笔来打我,我只好退到一边。过了两分钟,女儿哭着去里屋找婆婆,在从我身边经边时,女儿突然抬起手,用手上的铅笔,狠狠地在我手臂上划了一道。这一道,让我心都碎了。夜深了,我却毫无睡意。走出家门,站在楼顶宽阔的平台上,吹着冷风,我觉得自己真是很失败,曾经那么努力,但仍是没有办法做一个“好妈妈”。
• 有的时候我甚至对自己一贯信奉的“爱与自由”教育理念产生怀疑,是我错了吗?还是出了一些什么问题。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努力了,但是为什么女儿会从小都不喜欢我呢?希望老师们能帮帮我! - 马宁:由于感觉到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的妈妈非常地爱孩子,但是似乎越“承让”、越“包容”,却让孩子变得对自己越来越远,更缺少了些对父母的尊重。因此我就关于对孩子的爱、接纳、自由这几个概念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会来找妈妈,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至少她在妈妈这个地方时有更多的信赖的。然而如果没有疆界地和孩子讲“爱和自由”,却会给孩子和父母同时带来伤害和痛苦!
1、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绪已经很大了,还在“接纳”孩子的行为,孩子会在潜意识当中感受到这个信息(潜意识透过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往往超过语言本身的力量),会产生自责,当一个的潜意识当中积累了太多的自责,也会对对方产生强烈的愤怒;
同时因为来自父母的这种“接纳”,无论对方行为如何都没有底线反应,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更加像是“讨好”。对于孩子来说,受不了父母的讨好,因为他们需要更加有力量的指引。因而他们会在这样的父母面前感觉到更加的无助,对着父母哭闹不休也是自然的表现!
2、如果一个孩子仅仅得到了接纳,却没有得到行为上的引导,长大了之后总会在情感上有吃不饱的感受!不打不骂不一定就是好的爱的方式!反而可能成为孩子逃避责任的避风港!姥姥也许责备严厉,但是责备一定是有原因的,尽管方式方法生硬,但是一定要配合引导孩子正面面对姥姥的要求、并且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一个方面,外婆的“凶”实际上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她的力量,孩子不仅仅需要被理解的感受,同时也需要有力量的引导和保护!就像我们成人也一样,如果仅仅感受到有人对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在行动上和我们是完全同频率的,那么心里的安全度就会降低,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方理解我们的心情,还有同时在行为上或者思维上能够和我们有所弥补,孩子也是一样!
3、其实我们不了解,情绪如果总是在宣泄,而没有适度引导,会让孩子无形中放大情绪,并且更加容易情绪化!一些情商教育机构最新的调查表明,用拳击手套击打物品来发泄情绪的孩子,会产生更多的愤怒!
另外,情绪是需要通过来得到缓和的,但是如果仅仅是通过,却没有被引导看到产生情绪的源头,那么孩子的脾气会越来越大都是正常的。尤其是派生出来的情绪,由于里面带有很多主观性的思维内容,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对孩子和周边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孩子现在已经出现了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是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她能够攻击的目标就是妈妈,因为她能够感觉得到,这个家中能量和地位最低的就是妈妈!情绪的传递一向是朝向家庭中最弱的那个人流去的!
4、同时,如果和孩子的相处永远是“倾听”,那么孩子不考虑大人的感受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没有邀约孩子来了解大人!
我已经看了太多大谈“给孩子自由”的家长,无限制地给与自由,已经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权利,又或者用这个话题压制其它家人、长辈的想法和需求,让孩子变得因为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感受,而在行为上表现得看似跋扈、不通人情。
一个孩子的情商训练,不仅仅包括了解自我的情感,还有了解他人的情感的部分!
另外,我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所以才学习了很多种的方式来爱孩子,这些本来都是没有错的,只是这些方法仅仅只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部分,孩子除了要被聆听,还要有被引导的部分,他们不仅需要被理解,也有去理解别人的愿望!
如果我们只给了孩子被理解的机会,却没有给他机会去理解别人,那么他就看不到自己心中的爱,也会出现焦虑感!人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同时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爱,才是最喜悦和有成就感的!
再者,父母会对孩子提需要,孩子才会对外界提需要;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生气时难过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拒绝孩子对自己的转移发泄的行为!父母对孩子适度拒绝,孩子才会对外界学会自我疆界的保护。
比如,妈妈说“我不喜欢别人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动我的东西,我希望你下次动我的这个东西的时候,提前和我打个招呼!”,孩子就会在别人动他的东西的时候,同样来说“请先打招呼再动我的东西!”
郑重推介《在爱中建立规则》,从中我和大家分享了一些父母如何恰当表述不满、同时尊重孩子感受需求的一些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需要被尊重的价值;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父母在表述自己不满的时候,要注意到情绪的产生是否有转移的部分,在《规则》一书中“做高情商父母”的一章中也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提示,供大家参考!
我个人有个说法,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指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真实的需要,但是同时一定要有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行为,这包括:
其一,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他的感受;
其二,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情绪下面真实的需要;
其三,父母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满足需要!
适度的行为控制能够保护孩子的内在能量不随着派生情绪而流失!
爱,不仅仅要有自由,还要有规则!
爱不仅仅有包容,还有引导。
接纳和引导是养育孩子的天平两端,接纳感受、引导行为!
无条件接纳孩子,有条件接纳行为!
回复时间:2011-09-08 11:32:36
- 0855 家长 咨询:我儿子今年三年级,很早发现他很胆小,而且没有自信,该如何帮他?
- 林格:孩子胆子小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先天气质类型差异基础上形成的性格特质。对于这类孩子做父母的如果经常在他面前为此责备或者训斥他,反而会强化他的认识,认为自己很胆小,故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做起事来也没有自信,会表现在众人面前讲话胆怯等。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认识到没有哪种性格是完美的,所以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的话没有必要把你对孩子的关注点过分集中到胆子小这个缺点上去,还是先看看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许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胜任感会带给家长和孩子意想不到的收获。 建议:1. 可以就某些典型的事情和孩子交流沟通一下看法,或许就能知道儿子胆小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了。但要注意是交流而不是责备啊。 2. 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他通过一些活动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家里当着家长面训练大声地朗读课文,不管读的如何都要认可并及时地鼓励,即使读的不好,也不要马上指出,要等读完后用鼓励的口吻给予指出,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另外可以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一些特长以及结交一些性格活泼开朗的朋友等。3. 父母和周围的人在生活中要做出积极的榜样和示范。祝孩子快乐成长!
回复时间:2011-09-08 11:32:28
- 0545 家长 咨询:我小孩从小听话,安静,性格有点内向。在学习上,小学阶段很好,中考时考上不错的中学,到中学后,初一到初二学习也很好,名例班上前十名,初三第一学期(上学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后了解到他在与外班一位女同学很要好,可能在谈恋爱,有时他情绪不好时,连作业都不做了,因为这样,我们经常骂他,但是没有作用。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啊?
- 林格:青春期男孩不仅是生理上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而且也是好动、对外界新鲜事物、对异性充满好奇的时期,尤其是步入中学阶段的少男少女,随着身心的发展,对异性同学总有一种特殊的好感与好奇心,总乐意同异性同学交往相处……这就是某些心理学家所说的“异性相吸现象”或“异性效应”。这种异性相吸的现象是男女中学生互相爱护、友好相处的基础,是一种健康的友谊。但是,由于许多中学生对爱情没有正确的理解,同时也缺乏适当的性教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初开的情窦,因而往往会把自己对异性的“好感”误以为是对异性的爱情,使自己陷入恋爱的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拔。 建议:作为家长,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此情况时,首先不要紧张,要冷静对待而不能粗暴对待。无论孩子到了何种地步,父母一定要讲究谈话的艺术,采取尊重、宽容、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理性的沟通。其次,宜“蔬”不宜“堵”。平时要注意和孩子平等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好的表现和好的品德及时给予赞扬,在青春期来到之前要及时给予提醒,进行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卫生、性心理的教育,家长与孩子都应读一些如《青春期教育知识手册》、《心理健康医生》、中学卫生常识课本等书。早恋是青少年在青春期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映,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能够充分地理解并认识到在交友的同时学习的重要性,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回复时间:2011-09-08 11:29:48
- 刘若红 家长 咨询:凯凯今年7岁,刚进小学一年级。最近我们发现儿子好几次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乱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告诉了我们之后,我也给他讲道理,甚至还打过,但没起多大作用,很着急,该怎么教育他呢? 听老师说,开学不久,凯凯偷偷地把同班同学新买的橡皮带回了家,结果被同学发现了,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对方的家长在一次放学时婉言地告诫了凯凯;不久,凯凯又偷拿了同班同学的溜溜球……前前后后,光是被发现的就有3次, 我也问起过东西是哪里来的,他总说是同学给的,或者是去爷爷奶奶家他们给买的,他自己也分辨不清楚。
- 皇甫军伟: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很头疼,因为孩子还小,打也不是,骂也不是。究其原因主要有: 1、不良的家庭教育是使孩子产生此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错,不少父母基本上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她买什么,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养成了自私和任性,不能忍耐的个性,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尽办法得到,得不到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比如“偷”,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会克制自己的不良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称之为“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实验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所以,家长们需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2、相比成年人来说,孩子的占有欲和好奇心更强,当他们看到一样自己没有的新鲜事物时,哪怕是一块小橡皮、一张彩色糖纸,他们都会马上想占有它。因为6、7岁的孩子行为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即使家长事先有所提醒,但还是会有控制不住的情况发生。所以,家长也要理解孩子这个特点,孩子拿别人东西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由于受自身年龄条件的限制,孩子的主客体意识不够清晰,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在他们看来,“拿”别人东西并不算是“偷”。所以家长切不可用成人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去要求孩子、评价孩子。 3、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类行为,首先不要当众斥责孩子,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正确的做法是问清原因,了解孩子为什么想得到那样东西,然后向孩子明确自己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样物品是不是你必须的学习用品,如果你非常想得到可以用哪些方法……总之,让孩子在一次错误中学习到他人生中的重要成长经验是最重要的。此外,家长还要注意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的物品与父母的物品有一定的界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主客体意识。
回复时间:2011-09-08 13:52:34
- 0913 家长 咨询:幼儿园快开学了,内心中还在为是不是入园有些纠结。
幼儿园老师的素质是不太好,这对孩子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吗?比如说老师会规定中午三个小时必须睡觉,不睡觉也要乖乖的躺在小床上,比如老师会因孩子中午不吃饭说:“你不吃饭,妈妈就不来接你了。”……比如老师的观念是给入园的孩子先“震住”,要不孩子就不听你的。这样的情况孩子是会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还是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想了很久,还是没有答案,现在我内心的状况是拖一天是一天。想找到一个令自己清明的想法……能让自己做决定。 - 马宁:孩子,不仅仅是妈妈的孩子,不仅仅拥有自然的本性,同时也将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将要面对各种人群、并且在人群中成长(不论我们再爱孩子,也不能替代他的全部,因为他不仅仅来自我们,也同时属于这个社会)。
因此,不但要注意他的个性成长,也要允许他在各种环境中学会社会适应性的成长。
在我的另外一篇博文中,说了关于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会一样,甚至一个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也不一定都一样,这是每个角色不同所带来的职责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各种不同方面的世界。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并接受彼此的不同,更加要去发现和肯定彼此的共同方向,然后进行团体协商的教育。不论其它人给与孩子的照顾是怎样的,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好的一方面,其它不满足的地方,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给与孩子、或者留一部分给孩子自己学着争取满足,如此,孩子也会和你一起学习到感恩、同时为自己的成长需要而负责。
回复时间:2011-09-08 11:07:19
共522条 页次:55/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